發(fā)布日期:2018-10-31
2018年金秋時節(ji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了美麗的南京曉莊學院。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們在這里參加僑辦組織的對外漢語教師培訓。
培訓第一天,我們并沒有直接開始上課,而是被帶領去參觀了中山陵、總統(tǒng)府等南京有名的歷史遺址,老師們用心的安排是為了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的厚重歷史。輔導員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張密密麻麻的課表,包括漢語語法教學模式、學校教育與兒童心理成長、普通話正音與拼音教學等等課程,每項內容都由一些專業(yè)名師開設并且針對性地學習、操練、討論等活動。這些撲面而來的大量的新鮮知識、技能使我受益良多。
首先,我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在初期,我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授漢語,還有一些中華文化活動的開展任務。此次培訓下來,我認識到,如果把我們對外漢語教師的職責比作五根手指的話,教授漢語的任務就像是五根手指中的一根,文化活動的開展也只是文化傳播的一個層面而已。我們不僅僅要教授漢語,要傳播中國文化,更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中國文化。因為我們國際漢語教師就是一本活教材,我們也許是很多外國人接觸到的第一位中國人,我們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中國人的形象,我們的角色承載著更多的意義。
其次,通過此次學員之間的交流,我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的認識得到提高。以前,跨文化交際對我而言只是一門有趣的課程。這次培訓我有幸結識了身處不同國家教育經驗豐富的老師們,我認識到了我國漢語推廣事業(yè)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語言的傳播和國家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彼此推動的。古有絲綢之路、佛教東傳、鄭和下西洋、西學東漸,今有華文學校、漢語課堂。一切的外交活動都與跨文化交際有關。即使面對差異性的沖突,情感上的強烈反應,對我們對外漢語教師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一種收獲。我們學習跨文化交際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祖國的文化,建立敏銳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自己的文化適應能力,這樣我們在國外教授漢語就更有針對性,自然會更有效。我國大力推廣國際漢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項光榮而崇高的事業(yè),我們在為祖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第三,對外漢語教學知識的提高。我是一名英語老師,我自己深知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知識還很欠缺。通過這次培訓老師們細致地講解,我獲益良多。比如教授漢語語法的王萍老師從漢語語法特點展開,使我認識到漢語是一種語用強勢的語言,不學語法的中國教師是教不好漢語的,我們要注意教語法和講語法的區(qū)別。接下來她用大量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什么屬于漢語語法的教學范疇,哪些是漢語語法教學的重點、難點,怎樣選擇語法教學的內容,怎樣做出邏輯合理的教學安排,并且王老師告訴了我們很多她的獨門秘笈,比如如何教比較句、把字句,如何教“過”“了”……等等。感謝王老師,她的講座使我明白了對外漢語教師對語法教學要有準確、細致的、嚴謹、邏輯的教學安排,這樣才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學會漢語語法,使語法在漢語教學中內化,這需要很深厚的功力。
在日后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相信自己對老師們的講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我也相信我會對這份工作有更強烈的感情,對外漢語教學會成為我此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我人生的追求!(阿根廷富蘭克林中文學校 趙莉)